(文章作者T.C.Lin 转自网络)
推杆和一号木可能是球友们更替率最高的两支球杆,同时也练得最勤,原因何在?因为这两支杆子最在乎「感觉」,而球感时好时坏、若有似无,实在不容易掌握,当打得不顺时,它们往往是头号战犯,欲除之而后快,所以床底下尸横遍野都曾经是最爱。选购球杆时常有几个现象:一时冲动、人云亦云、迷信名牌、不明究理、喜新厌旧,花了银子不打紧,却连带害了球技停滞不前,你说冤不冤枉?今天我要你浪子回头,回归到原点,问问自己:我是谁?我要什么?而要解答这「大哉问」,得先了解自己的挥(推)杆习性和适用规格才行:
一、外观:第一要看得顺眼、感觉安心、品味高尚,这是纯粹主观,不值得讨论。
二、型式:
L 型:传统、经典,前代名将如Nicklaus 、Crenshaw等所御用,以Wilson 8802为代表,宛如刀背铁杆一般犀利,甜蜜点小但触感敏锐,是手腕沉稳、出杆利落、手感绝佳的单差高手们的首选,较靠右手出力、可用敲击、方便作球。
T 型:最出名的有Bulls Eye,Corey Pavin 、Tom Kite等长年使用过,也是属于古典型的推杆,用法略同L 型,但因部分配重挤到杆踵和杆趾,所以平衡较佳,不过杆身薄薄一片,常使新手望之却步。
船型:从Ping的Anser开始,四周配重加大甜蜜点的设计成为主流,由于平衡佳、误差容错大,你可以轻松自然做出钟摆,是很理想的样式。使用过的名将,族繁不及备载,Tiger即是其中之一。
圆型:俗称小乌龟,拉深且降低重心,推来更为沉稳、击球更扎实且瞄准线更明确,是三推者的救星,但有些人嫌它太笨重、不够犀利灵巧,但偏偏人家Annika靠各式大小乌龟、两头乌龟拿下冠军无数。
以上仅是大分类,近年来由于各种复合材质的应用、设计活泼多样,改良型或变型推杆不断推陈出新,建议你排除成见、多方尝试,才不会误杀忠良。
三、规格:
长度:男性一般身材的标准长度为34英吋(女性32英吋),但是每个人的站姿,深浅不同、高低不一,长度都应配合。剪短适合悬吊式的钟摆,也利于左手拉扯(如Phil Mickelson的推杆只有32英吋);加长不利左拉而利于右挤,适合习惯用右手出力的人,加到38英吋就得右手下放来扫击,再长可顶在肚脐为支点(如Vijay Singh),甚至到胸部(如Langer)。总之,一切依你的身材、站姿、出力习惯和支点来判断,不要碍于规范。但是长度调整,重量、躺角跟着改变,要一并考虑。
重量:请依自己的握力大小来选择,不要笨重、也不要轻浮。同样条件的球杆,重的球杆推出较沉稳、会滚、续航力强,轻的球杆好控制,但球质也轻,适合平顺、快速的果岭。如果你嫌自己的推杆太轻,你可以用铅、钨钢、树脂等来加重,或加长、加重杆身来改善。市售的推杆它的「Swing weight」大多落在D0-D7之间,但这只是个调整重量的参考值,不要太拘泥,在此范围之外,仍不乏好推杆。
着地角:推杆的Lie Angle算法和铁杆、木杆不同,它是往上到90度垂直线之间的夹角,而非到地面的夹角,通常在17-23度之间。你按正常站姿站好、俯视球正上方、双臂自然下垂轻轻握着球杆,再侧面对镜检视杆头底部是否平贴地面?一般说来头微翘是可以接受的,但如果杆头太平(Upright)或翘太多(Flat),最好要调整,因为太平球易开、太翘球易内关,同时也会影响你站姿的正确性。
杆面角度:推杆的Loft约为1-4度,慢速果岭建议你用小度数,快速果岭用大度数。但我个人偏好小度数的,因为它较易产生正旋、滚动质量较佳、会多滚几圈穿进洞内。如果你想改变Loft,你得从杆头颈部硬弯、或上车床研磨,工程浩大,不如去订做,所以,买之前就要问清楚、量仔细。
杆面后移:推杆的off-set多为0-3度,后移是为了帮助扎实击球,因为大多数人有拉手习惯,后移刚好弥补佐拉而不致于开掉,所以如果你推杆的方式是以左手引导,则off-set的推杆较适合你;相对的,如果你推杆的方式是右手出力,则用square的推杆,较容易掌控推杆路径。
材质:材质的影响主要是杆面的弹性、球感、及重量,从前由软铁锻造,渐渐由可塑性较佳的铝、铜等材质所取代,铸造成为主流,但因密度较疏、球感生硬,复合材质因应而生、杆面镶嵌大行其道,主要是让触球较为柔顺、配重更有弹性,而导致甜蜜点加大,击球自然稳定。另有一派高档的作法是用高压锻成整块优质材料,如炭钢、烙铜等以计算机设计、研磨(CNC),再讲究杆面纹路,求得绝对平整、吸震适切、触感、推杆瞬间回馈真实,又富高级感,但也索价不菲。但是,「感觉」是很主观的,有些人锺情于老推杆、有些人追求新科技,哪种材质好?自己推看看最准。
握把:选择粗细适当、与你握杆的手型贴合,朝上的一面平整的为佳。细的握把好出力,推出的球较会滚,粗的则反之。但太细导致手腕过度灵巧,影响稳定性,你可以在内层多裹一两层双面胶,而太粗则手腕僵硬、球感全无;为确认握把有无装对?你可以将杆头上缘直线应与握把朝上的一面垂直,如此一来瞄准与架设才不致有偏差。此外,若觉得脐时较无杆头感,可换轻质握把改善,至于握把材质倒不十分考究,手心容易出汗的人可用含有棉纱的握把,而一些老推杆握把胶质已硬化,最好换掉。
杆身:一般市售推杆所用的铁杆身,都不甚讲究,其刚性、弹性、与稳定性都不属上层,建议换成Dynamic Gold的杆身,所费不多,但效果令人惊艳,不过要注意:杆身硬度与重量要和球头重量相互搭配,球头重配硬杆身如S400、X100,球头轻配软杆身如R400、S200,莫让杆身太硬而抢了杆头感,也不可让杆头过重导致弹力大增、无法掌握。
平衡:再谈「平衡」,常听人在夸:这支推杆的Balance好!有些厂商强调他们家的推杆是所谓「全平衡」:用单指将杆子撑起成天平状,杆面平行正对上方者夸为上品!而要做到「全平衡」,取决于杆头颈部的设计:包括 Lie和off-set,与杆头配重等。其实这只是个噱头,试问:有哪个人的推杆能每回百分之百做到每一推都落在「甜蜜点」?若答案为非,则「全平衡」的意义不大,所以有关这点也不要太拘泥,「非平衡」式的推杆中也有精品。倒是建议你:选推杆时务必将它往坚硬平滑的地板轻放,看杆面能否能四平八稳、不偏不倚的安置,歪斜晃荡者要避而远之即可。
四、测试:在选购之前考虑自己常去的球场的果岭速度、特性,分析自己推杆的使力习惯、支点和路径,再参考本文提示的选择要领之后,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一支称手的推杆。然后,用左手食指、拇指轻提杆身,另一手拿牙签或笔尖轻敲杆面,杆头脚趾部与脚踵会跟着晃动,再往中间移动找到平行的「甜蜜点」(Sweet spot),请用笔、漆、立可白、胶带、锯子等,美观简洁的做个记号,以方便瞄准。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去熟悉它的性能,包括:弹性、距离感等,用不同力道、试推、再用甜蜜点和非甜蜜点试推,观察球速,再试试硬球或软球、在不同果岭去体会它微妙的触感并养成记忆,直到你和它建立坚定互信、彼此融为一体,它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推杆!
五、后记: 最后要回答一个老问题:推杆几支才够?有人从一而终、有人永远缺一支,各有所好罢了!个人倾向以三四支来应付不同果岭状况,这三四支推杆「规格」不能相差太多,只能在材质、Loft和重量上略做取舍,同时仍不放弃寻寻觅觅,去和那个命中注定的「神奇情人」相会,我衷心祝福你能早日找到你的另一半,而已经情有独锺的人,你要好好珍惜她、勤加练习白头偕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