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章作者T.C.Lin 转自网络)
谈挥杆时手部动作的左右之争
有关击球的左右路线之争,确实令人困扰,到底该用右手击球或是由左手主导?经常有球友问起。
一、此一时也彼一时也、他山之石未必可攻
Hogan想治烦人的左拉球,强调左三指的重要,要右手别作怪;Faldo挥平面稳固,右手主导全力击球。但是,前代高球理论注重脚部动作「侧移」严重,球位在左脚跟前,成倒C收杆,左抽扫击才自然;现代则流行下盘稳固原地转肩,收杆直挺,球位相对移向右脚,以利右手在最低点处直击。前代球道较贫瘠,不可吃球太深,要左拉刮球;现代球道丰美,可用力吃球,或用右挤打「刺击」求控制。所以,学球时请考量论述者的个人背景,和时代潮流的变迁。
二、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
挥杆乃全身协调性、且连贯性动作,除非教科书里细部分解,杂志上连拍解析,否则在短短一二秒间,有谁能关照到身体每一个环环相扣的动作?试想:我们走路时会去思考先出左脚或是右脚吗?真正去想却落得不会走路!骑单车也是一样,骑上去踩就对了,若要观前顾后、左思右想,恐怕要失去平衡。高尔夫这玩意儿要命之处就在于:一杆与一杆之间走路与思考的时间太长,从静止到启动常常无法一气呵成,不像网球、篮球等,动作都在行云流水间自然发生,由于这种「不自然」的特性,使得思想灵动又爱鑽研事物的您,不自知的掉入泥涝中。所以我的建议是:打球和为人一样「憨人打直拳」就可以了,别想太多!可怜的人们自认聪明一世,机关算尽却害了卿卿的性命!
三、物有表里事有因果
世事难料,理想与现实少有双全;高球易学,执行与意像多要分开。打个比方:我们常强调所谓的inside-out击球,要从一点钟到七点钟,其实这只是个「意像」,提醒我们找到下杆的「入口」,并且记得向「出口」释放杆头的离心力,到真正「执行」时,却是inside-in。相同的道理,我建议你:左手下扯做抽剑之势,这只是「意像」希望您确实做到「延迟」,不要太早「抛杆」;但是一旦挥杆轨迹正确,肩线不会高低起伏,且每次均顺利来到「入口」,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用右手使劲击球。细看PGA选手「执行」击球动作,哪个不用右手「催」球?所以,因果要分清楚,不要倒因为果、或倒果为因。而基本上我认为:状况好时左手和右手两手都用,状况不好时两手又都不用,在我的挥杆理念中,手部是被动的,是果非因!切忌有太多手部动作。
四、明心见性,自然与平常心可持盈保泰化险为夷
「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」,一如挥杆姿势千奇百怪,却也各有巧妙。上天赋予人们的才能、运动的神经、使力的习惯都是那么的独特、有个性,我们不知善用「良知、良能」,却偏偏要去模彷别人、寻求那莫衷一是的标准答桉,难怪要误入歧途,在人世间载浮载沉,时而抓到一片浮木就以为得到真理。所以,众多挥杆技巧上的大发现,很快的明天就会在字纸篓里找到。如果挥杆有公式可循,大家都学成一样姿势,那么电视上PGA TOUR的转播,会是多么可怕的光景?
拜现代科技之赐,我们可以巨细靡遗的观赏到球星们的分解动作,球迷们便依样画葫芦的学将起来,却不知自己到底合不合适?再者现代挥杆因为过度被分析、模彷,早已失去原有的优雅、流畅和个性,取而代之是强力、有效、和相同的模式(这不就反映了人们昔日与今日的生活态度吗?);Bobby Jones、Sam Snead成为千古绝唱,Fred Couples早成为明日黄花,Ernie Els被Tiger压得死死的,唉!现今的赛事和十年前相比,真是难看多了!
话再回到主题:左还是右?我要用一个粗俗的比喻,就跟男人裤裆里的傢伙一样,有人是于右任、有人是左边,却没有人是中正;我们天生或后天的养成如此,你习惯用右手便用右手,习惯用左手便用左手,一切「自然」、「平常」,明心见性才会找到自我,过度分析只会扼杀「本能」的发挥,询问答桉反而得不到答案,因为答案就在你的裤裆里,只有你自己知道!